导读:你是否在每次逛完超市后都有这样的感觉:怎么比预想的多花了这么多钱?其实,看似随意摆放在超市里的商品和辅助设施,都是经过设计的,目的就是让你尽可能多的消费,所以,如果我们了解一下超市的“用心良苦”,很可能省下不少本来不需要花的钱。
有研究显示,仅有60%的超市购物是在消费计划以内的,另外40%都属于冲动型购买。之所以会有接近一半的非理性消费,是因为超市一直在搞“心理战术”。
1.超市最想卖的东西一般在右边
超市会利用人多是用右手拿东西的习惯,把最想赶快卖掉或者利润最高的商品放在货架右侧,顾客经过时,会被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购买欲。
2.入口处的促销是招牌
很多人在犹豫是否走进超市的时候,会因为看见入口处的一堆促销商品而决定逛逛。之所以在入口处放上薄利多销、看似划算的商品,就是为了吸引你的眼光,而贵重商品一般放在超市中间偏后的区域。从消费心理上讲,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既然前面的商品物美价廉,里面的肯定也是这样。这样,超市就可以将其他物品价格适当提升,像不知名品牌的毛巾、衣服、杯子等,价格就可能比外面高出不少。
3.买一赠一有猫腻
很多人去超市看见买一赠一的活动会觉得是福利,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,不少商家其实是先把商品价格提高后再附送给你赠品的,比如一瓶洗发水在别的超市里卖15元,现在买洗发水增价格4元的肥皂,那么在购买的时候不要光盯着那块肥皂开心,注意看下洗发水的价格是不是被提高到了19元左右。另外,有些道德水准比较差的超市会把快过期的商品拿来当赠品,让消费者在急于买到“划算货”的情况下,忽略其生产日期。尤其要注意像牛奶这样保质期不长的商品,否则第一箱还没喝完,赠送的那箱可能已经过期了。
4.孩子的钱最好赚
儿童的消费是非理性的,而且很任性,达不到目的就利用情绪逼着父母买。很多超市抓住了这个特点,针对孩子设计了一整套方案。首先是精心布置儿童商品展柜;其次是在孩子容易看到的位置做些“埋伏”,比如在自动扶梯两侧放上诱人的食品;还有就是把儿童产品摆在女性必需品周围,因为领着孩子一起逛超市的绝大多数是女性。
5.特价区“浑水摸鱼”
超市里往往会设一个特价区,但是这些东西真的是特价吗?仔细辨别就会发现,特价区常常混有一些原价的东西。超市还有一种方法,就是故意把一些质量一般的商品生产厂家用很小的字打印出来,混在一些比较知名的品牌中,例如在服装区,把颜色和款式相似的的衣服混在一起,就容易使你买到其实并不“超值”的商品。
6.大包装未必比小包装划算
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“买得多肯定更实惠”,有些超市就利用起了这一点,搞“销售心理战术”。逛超市时,假如你仔细算算,很可能会发现一些商品的大包装反而比小包装贵。这种情况在休闲食品中比较多见,像饮料、薯片这些,原因就是这些商品的重量和价格一般不是整数,消费者不仔细计算一般也分不清到底哪种更划算。
7.用灯光营造效果
这个比较常见于小型超市,例如在肉类专柜上方安一个红色的灯,能让肉显得更新鲜,拿回家一看就呵呵了。另外比较常见的是在面包上方营造黄色的灯光,或者在海鲜附近用蓝色灯光烘托。所以去超市如果遇到这种情况,最好把东西拿到正常光线的地方看看,再决定是否购买。
8.现烤现卖,味觉营销
我们逛超市面包房的时候经常会闻到糕点柜台的香味,现场烤面包和做熟食其实并不全是为了给人新鲜的感觉,更多的是一种味道营销。众所周知,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的食欲,导致你哪怕并不饿,也会不自觉的买入更多。有些不具备现场制作食品条件的超市,甚至会用特制的食品气雾剂喷在空气中。超市里免费品尝的活动也是同理,目的是增加你购买的概率和数量。
9.结账,最后的考验
结账的通道虽然很窄,却往往能大幅提升销销售量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答案是,排队付钱时往往最让人不耐烦,会找点事情打发无聊时间。这时候人们就很容易“无意间”看到收银台旁那些小型日用品或零食,一冲动就拿下来扔进购物车里了。而回家才发现,这些看似很小的玩意儿往往不便宜,甚至超过了本来要买的东西的价格。